《天工开物》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,也是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,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,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。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十八章。此文章内含四种版本:明崇祯十年涂绍煃刊本、明末清初书林杨素卿刊本、菅生堂刊本及和钞本。
《天工开物》初刊于1637年(明崇祯十年)。全书收录了农业、手工业,诸如机械、砖瓦、陶瓷、硫磺、烛、纸、兵器、火药、纺织、染色、制盐、采煤、榨油等生产技术。尤其是《机械》篇详细记述了包括立轴式风车、糖车、牛转绳轮汲卤等农业机械工具,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。外国学者称它为“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”。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、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。是中国科技史料中保留最为丰富的一部,它更多地着眼于手工业,反映了中国明代末年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生产力状况。
全书分上中下三卷,又细分为十八章,各章的前后顺序,是以「贵五穀而贱金玉」为原则,先介绍农业,最后才是珠宝制造。上卷记载民以食为天的乃粒(穀物)的栽种和加工方法、乃服(养蚕)及织造加工类型、彰施(染色)技术、粹精(五穀)精制程序、作咸(制盐)、甘嗜(造糖)方法;中卷包括民生日用的陶埏(砖瓦陶瓷)、治铸(锺鼎制钱)窑制工序、舟车(车船)制造、锤锻(铁铜)诸金属铸鍊、燔石(煤炭石灰) 、膏液(榨油)、杀青(造纸)採制工法;下卷则集中于五金(金银)矿物採炼、佳兵(弓弩)等兵器制造、丹青(朱墨)颜料调配、麴蘖(酒麴)酿造生产、珠玉(珠宝)採获与精制。
大致目录
上篇:
乃粒:关于粮食作物的栽培技术
乃服:衣服原料的来源和加工方法
彰施:植物染料的染色方法
粹精:谷物的加工过程
作咸:介绍盐的生产方法
甘嗜:种植甘蔗及制糖、养蜂的方法
中篇:
陶埏:砖、瓦、陶瓷的制作
冶铸:金属物件的铸造
舟车:船舶、车辆的结构、制作和用途
锤锻:用锤锻方法制作铁器和铜器
燔石:石灰、煤炭等非金属矿的生产技术
膏液:植物油脂的提取方法
杀青:造纸的方法
下篇:
五金:金属的开采和冶炼
佳兵:兵器的制造方法
丹青:墨和颜料的制作
麹蘖:做酒的方法
珠玉:珠宝玉石的来源
本文现收集四种版本(页底为全四种文件夹),关于天工开物的版本详细介绍可参见:《天工開物》知識普及《天工開物》從未在國內失傳
明崇祯十年(1637)涂绍煃刊本
#更新(2017年9月15日)为原色高清文件
这是《天工开物》的明代初刊本,最为珍贵,此后所有版本都源出于此。此本原序中名为《天工开物卷》,但书口仍作《天工开物》,分上、中、下三册线装,印以较好的江西竹纸序文与正文均为印刷体,序尾有“崇祯丁丑孟夏月,奉新宋应星书于家食之间堂”的题款。涂本《天工开物》向来稀见。中国境内现传本原由浙江宁波蔡琴荪的“墨海楼”珍藏,长期不为人们所知。清末时藏书归同邑李植本的”萱荫楼”。1951年夏,李植本后人李庆城先生将全部珍藏书籍捐献给国家,其中包括涂本《天工开物》,后转国立北京图书馆善本特藏部收藏。1959 年,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曾依此本出版了三册线装影印本,印以竹纸,从此国内外人土才有机会得见此书原貌。但读者使用此书时,须注意其中文字刊误之处。此本原版还藏于日本国东京的静嘉堂文库及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(链接)。据现有资料所知,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只存有这三部原刊本。
书名:天工开物.上中下卷.明宋应星著.明崇祯十年涂绍煃刊本.1637年
文件格式:PDF高清
原色版文件大小:443M
黑白版(可选)文件大小:28.5M
下载链接
明末清初书林杨素卿刊本
明末清初书林杨素卿刊本。共三册,卷首有宋氏自序。钤有「前田氏尊经阁图书记」印。这是刻书商杨素卿于明末刻成而于清初修补的坊刻本,以涂本为底本而翻刻的第二版。因有关此本的版本学问题较多,故此处应该详加论述。杨本与涂本不同的地方是:(1)序文为手书体,末尾无年款,只作“宋应星题”;(2)杨本在文字上经过校改,但个别插图翻刻时走样。
书名:天工开物.上中下卷.明宋应星著.明末清初书林杨素卿刊本
文件格式:PDF清晰
文件大小:130M
下载链接
附:和钞本《天工开物》
书名:天工开物.上中下卷.明宋应星著.和钞本
文件格式:PDF高清
文件大小:50.2M
下载链接
另附:菅生堂本《天工开物》
这是《天工开物》最早在国外刊行的版本。此书在17世纪传入日本以后,引起学者注意,竟相传抄,并陆续从中国进口。为满足日本广大读者的需要,18世纪60 年代出版商便酝酿出和刻本。从享保年(1716—1735)以后的《大坂出版书籍目录》中所见,早在明和四年(1769)九月大坂传马町的书林伯原屋佐兵卫就已向当局提出发行《天工开物》的申请,同年十一月得到发行许可。因一时缺乏善本,出版计划被推迟。后来刻书商从藏书家木村孔恭(1736—1802)那里借得善本,遂决定粹行。伯原屋佐兵卫是管生堂主人,故此版遂称“菅生堂本”或简称“菅本”。木村孔恭字世肃,号异斋,元文元年(1736)生于大坂,是18 世纪日本书画家、书画收藏家,其藏书室名“蒹葭堂”,藏海内外珍本秘籍甚为丰富。当他将兼葭堂藏《天工开物》借给营生堂使用后,加速了出版进程。更请备前(今冈山县)的学者江田益英(南塘先生)作文字校订并施加“训点”,遂于明和八年辛卯岁(1771)出版了和刻本《天工开物》。书前再请当时大坂著名学者都贺庭钟作序。序文是用草书体和式汉文写的。从文字内容看,菅本以涂本为底本,以杨本对校,作三册或九册线装。菅本的出版使《天工开物》拥有更多的日本读者,加速此书在江户时代学术界中的传播。菅本的历史作用同样不小。但它在翻刻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错字或漏字,例如将匀误作句,朱砂误为米砂,“必失《禹贡》初旨”误为“必贡初旨”,漏掉“失禹”二字,等等。菅本扉页上还印有“千里必究”字样,即“版权所有、翻印必究”之义。
书名:天工开物.上中下卷.明宋应星著.最早的国外刊本.明和8年菅生堂刊本.1771年
文件格式:PDF高清
文件大小:170M
下载链接
增补一本:陶本《天工开物》
这是20世纪以来中国刊行的第一个《天工开物》新版本。从整个版本史上属于第四版,1927年以石印线装本形式出现。该书卷首页署端:“岁在丁卯(1927)仲秋(八月),武进涉园据日本明和年所刊,以《古今图书集成》本校订付印。出版此书的是出版家陶湘(1870—l940),陶湘字兰泉,号涉园,清同治九年生,江苏武进人,以其出版《喜咏轩丛书》而知名。由于他是民国年间《天工开物》的最早刊行者,故此本称为“陶本”。陶本是用安徽泾县宣纸印的,分上中下三册。早在民国初年《天工开物》便受到丁文江(1888—1936)、章鸿钊(1878—1951)、罗振玉(1866—1940)及陶湘等人注意,但国内难以找到传本,他们遂以明和八年(1771)和刻本为底本谋求出一新版。关于出版经过,丁文江在1928年写的《重印天工开物卷跋》中作了详细说明,载陶本1929 年版书末。陶湘本人也在《重印天工开物缘起》(1927)中作了类似简介。此本虽以菅本为底本,但亦参考了杨本。前三版(涂本、杨本及菅本)体例大致相同,版面、行款、文字位置都完全一样,插图也基本上为同一系统。陶本在体例上的重大改变是对书中全部插图重新请画工加绘制版,有些图参照清代《古今图书集成》(1726)、《授时通考》(1747)加绘或改绘;有些图(如《作咸》章)据《两淮盐法志》(1748)、《河东盐法志》(1627)、《四川盐法志》(1882)加绘结果弄得面目全非、图文不符。也许陶湘的用意是好的,意在提供精绘插图,使之胜过原有版本。而实际上陶本在艺术技巧上确实精工,但因是民国年间画工所画,在人物服饰及神态、室内陈设上反不如涂本、杨本及菅本那样淳朴、真实,甚至有画蛇添足之虞。(介绍参考:《天工开物》著作版本)
书名:天工开物.上中下卷.明宋应星著.罗振玉署.陶本.武进涉园据日本明和8年刊本.1927年
文件格式:PDF高清
文件大小:518M
下载链接
宋应星 (1587-1666?) ,字长庚,明江西奉新人,感于「士子埋首四书五经,饱食终日,却不知粮米如何而来;身着丝衣,却不解蚕丝如何饲育织造」,而注重实学,崇祯七年(1634)任江西分宜教谕,开始编著《天工开物》,崇祯十年(1637)由友人涂伯煃(1582?-1645)发行。
涂绍煃(1582年?-1645年),字伯聚,号映蔽,新建人。 涂绍煃系明·万历四十三年(1615年)嗰举人第四名,万历四十七年(1619年)会试嗰二甲第45名。前后担任过新建布政公、河南汝南兵备道、四川督学等职务。 佢同宋应升、宋应星都非常佮,赞助过宋应星出版佢嗰《天工开物》。1634年,涂绍煃娘过身嗰时间,宋应升话「不佞兄弟乡籍并同,且相参乎研(砚)席,又肺腑之获通。」 1645年六月,清朝部队攻入江西。涂绍煃带得家人出走,但船行到君山湖嗰时间陡然起大风,全家遇难。
罗振玉(1866年一1940年) 近代江苏淮安人,祖籍浙江上虞,字叔言、叔蕴,号雪堂,晚年更号贞松老人。清末奉召入京,任学部二等谘议官,后补参事官,兼京师大学堂农科监督。辛亥革命后逃亡日本,后曾参预制造伪满洲国活动。书法善篆、隶、楷、行,是创以甲骨文入书者之一。所作小行楷题跋精严工稳。曾搜集和整理甲骨,铜器、简牍、明器、佚书等考古资料,均有专集刊行。编著有《贞松堂历代名人法书》,《高昌壁画精华》、《殷墟书契》、《殷墟书契菁华》、《三代吉金文存》等。
注:此PDF包含分卷书签。页面底部为此四种文件夹。
—
文件夹:天工开物.上中下卷.明宋应星著
文件格式:PDF高清*
文件大小:1.28G 【下载地址】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