此《御题高义园世宝》共四册,卷前为范仲淹书韩愈的《伯夷颂》,由清乾隆御题“圣之清”额和跋;其后为历代名臣、书法家等书写题跋,表达对范仲淹书法、人品等的景仰。题跋者中既有富弼、欧阳修、文彦博等名臣的书法;又有蔡襄、赵孟頫等书法家的墨宝。此为乾隆59年至嘉庆3年摹勒初拓本。
北宋皇祐三年(1051年),范仲淹在山东青州任职。同年十一月,应好友苏舜钦兄长、书法家苏舜元之请书写《乾卦》。但是范仲淹没有写《乾卦》,而书写了《伯夷颂》,并于书后附言,向苏舜元解释说,因为《乾卦》字多,自己眼睛不好使,更何况冬日里非常寒冷,不易于书写,就写了字数相对较少的《伯夷颂》。
苏舜元收到范仲淹手书《伯夷颂》后,将这件作品寄给了文彦博、晏殊、杜衍、富弼等赏阅,他们相继进行了题跋, “范墨韩文传不朽”,“精妙极双金”……对范仲淹的书法予以了高度评价。自此,《伯夷颂》手卷在历时八百多年的时间里,题跋者不下一二百人。以至于清高宗乾隆也三次御览,三次题跋。1780年,乾隆五下江南,第三次临幸天平山,在范仲淹十七世孙范允临营建的天平山庄内,再次预览了《伯夷颂》,并敕赐题签“高义园世宝”,意为范仲淹的德行义高云天,范仲淹《伯夷颂》手卷为范家世代传承的珍宝。清乾隆六十年(1795年)春二月,义庄主奉范仪炯家中失火,手卷化为灰烬。幸好义庄原打算将手卷刻碑,已作了勾摹,范仲淹手书《伯夷颂》墨宝才得已留存。太平天国时期,《伯夷颂》石碑遭毁。(文字介绍参考:高义园世宝)
士之特立独行,适于义而已。不顾人之是非,皆豪杰之士,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。
一家非之,力行而不惑者寡矣;至于一国一州非之,力行而不惑者,盖天下一人而已矣;若至于举世非之,力行而不惑者,则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;若伯夷者,穷天地、亘万世而不顾者也。昭乎日月不足为明,崒乎泰山不足为高,巍乎天地不足为容也。
当殷之亡,周之兴,微子贤也,抱祭器而去之。武王、周公,圣也,从天下之贤士,与天下之诸侯而往攻之,未尝闻有非之者也。彼伯夷、叔齐者,乃独以为不可。殷既灭矣,天下宗周,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,饿死而不顾。繇是而言,夫岂有求而为哉?信道笃而自知明也。
今世之所谓士者,一凡人誉之,则自以为有余;一凡人沮之,则自以为不足。彼独非圣人而自是如此。夫圣人,乃万世之标准也。余故曰:若伯夷者,特立独行、穷天地、亘万世而不顾者也。虽然,微二子,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。
范仲淹(989-1052年),字希文,汉族,北宋著名的政治家、思想家、军事家、文学家,世称“范文正公”。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,写有著名的《岳阳楼记》。
范来宗(1737至1817),字翰尊,号芝岩,一号支山,吴县(今江苏苏州)人。范仲淹后裔。乾隆四十年(一七七五)进士,官翰林院编修。花卉得指授于椿,风格自超,别具秀骨。善行楷,工诗。卒年八十一。有洽园诗稿。 《苏州府志、墨香居画识》
韩愈(768年—824年),字退之,河南河阳(今河南省孟州市)人,汉族,郡望河北昌黎,世称“韩昌黎”、“昌黎先生”。唐代杰出的文学家、哲学家、思想家。为唐德宗贞元八年(792年)进士。贞元十九年(803年),因上《论天旱人饥状》,遭权臣谗害,被贬阳山。曾参加讨伐淮西叛藩吴元济的战争,任裴度的行军司马。元和十四年(819年),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。晚年任吏部侍郎,又称韩吏部。长庆四年(824年),韩愈病逝,赠礼部尚书,谥号文,故称“韩文公”。
注:此PDF文件包含分卷书签。此拓本为经折装,墨纸尺寸:29.4 x 18 cm。现藏于哈佛大学图书馆
—
文件名:御题高义园世宝.4册.范来宗集.姚在升镌.清乾隆59年至嘉庆3年摹勒.初拓本
文件格式:PDF高清
文件大小:105M
欢迎光临 六壬网 (http://bbs.liuren8.com/) | Powered by Discuz! X3.2 |